國學知識地圖 ─《四庫全書》經部:
經的涵義:經者,乃織布之縱絲也;此乃織布的最重要的兩條絲之一,引申有「常」的意思。經書,乃記述天道人事「常理」的書。
經的本質:經書,是我國流傳下來最早的典籍。也是中華文化承先啟後的關鍵文獻。 所以可說是中國文化的根本。
經的歷代演變:從先秦六經到南宋十三經的演變
先秦時,以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為「六經」(俗稱為六藝),六經中的《樂經》很早就亡佚了,《漢書·藝文志》中已無此書的記載。其他五種著作就稱為「五經」。
漢朝時,以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禮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為「五經」,立於學官。
唐朝時五經中的《儀禮》改為《禮記》,沿用至今。
後來經書的內涵不斷擴大。
《後漢書·趙典傳》和《三國志·秦宓傳》中都有「七經」的記載,但未記載是哪七部典籍。
後人有六經加上紀錄孔子言行的《論語》;東漢將五經加上《論語》、《孝經》;五經加上《周禮》、《禮記》三種說法。唐代時有「九經」的記載,後人認為是五經加上《論語》、《孝經》、《周禮》、《儀禮》或是五經加上《周禮》、《儀禮》並用春秋三傳即《春秋左傳》、《春秋公羊傳》、《春秋谷梁傳》代替《春秋》。
九經也立於唐朝學官,用於開科取士。
宋代的晁公武說唐文宗開成年間,在國子學刻石,將五經中《春秋》改為春秋三傳,再加上《周禮》、《禮記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孝經》、《爾雅》為「十二經」。
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提倡《孟子》之書。取《禮記》中的《中庸》、《大學》兩篇單獨成書,與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合為「四書」,於是本為子部書的《孟子》也升格成為經書的一部分,合稱十三經,十三經因而得名。
明代李元陽刻十三經注疏,十三經之名完全確定。
清朝乾隆帝鐫刻《十三經》經文于石,1815年學者阮元刻《十三經注疏》,從此,「十三經」在儒學典籍中的地位更加鞏固。
四、經學的範圍:
先
秦
|
六經
|
詩、書、易、禮、樂、春秋。
|
莊子天運
|
漢
代
|
五經
|
詩、書、易、儀禮、春秋。
|
史記儒林傳
|
唐
代
|
五經
|
詩、書、易、小戴禮記、春秋、左傳。
|
唐孔穎達五經正義
|
唐 代
|
十二經
|
詩、書、易、周禮、儀禮、小戴禮記、春秋三傳(公羊傳、谷梁傳、左傳)、論語、孝經、爾雅。
|
唐文宗開成石經
|
宋 代
|
十三經
|
詩、書、易、三禮、三傳、論語、孝經、爾雅、孟子。
|
南宋光宗朝合刊為十三經,清代重刻,今通行。
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